劉潤 - 總體經濟學

26.節約勃論


國家的人民愈節儉
國家愈窮
當人民不再花錢時
店家賺不到錢
那就不會想購買新的商品
因為舊的還沒賣掉

當商品沒有流動
生產商就不會再生產其它商品
因為庫存還有

當生產商不再進行生產
就不會有人去買原物料

當原物料不再有需求
國家就不需要進出口

當不需要進出口
就沒有貿易的需要

貿易商開始裁員
後面其它的產業也就開始裁員
最終導致一個國家失去競爭力


27- 看不見的手(市場) VS 看得見的手(政府)


Adam Smith : 政府做好巡夜警察就好,至於經濟,有一隻看不見的手,利用人的自私性,最終有效的分配資源
Cairns : 任由市場自我調節的代價是貧富差距懸殊,需要政府來適時掌控
政府兩大工具 :
      1. 貨幣政策
      2. 財政政策
儘管這議題已經討論許久
但目前看到政府的這兩大工具似乎漸漸不適用
也許Cairns 的論點有部份的正確
不過在未來
需要再想別的方法做調節

28- 人口扶養比


未來的扶養比為5/14
代表了14億人有五億人無法工作
再未來變成9/14
代表了之後每個可工作人口的經濟產值要是現在的兩倍
但是大陸是以低人工成本為優勢的國家
所以未來一定要創造價值
而不是提高效能
在現在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價值
多方設法做個人的投資
跳脫老鼠圈
才不會被時代洪流沖刷

29 - 泡沫經濟


人們想像出的經濟撐不住實際的經濟
三個階段
1.形成
2.膨脹
3.破滅
一個經濟體是不是正向成長
我覺得最主要是房價
是不是高點
需要從幾個方向評估
1.人民所得與房價比
在大都市的人民
通常所得高
但以相同工作來講
差異不會太大
假設城市與鄉鎮的人薪資比為1:1.5
那城市的房價應該為鄉鎮的房價*1.5
不過事實不然
因為供需法則也影響到此價錢
2.供需法則
城市的工作機會相對鄉鎮為多
年輕人要找工作
勢必會往城市跑
在這前提下
供給不夠需求
那價格就跟著拉高了
理論上價格會最終趨於一個平衡點
但事實確不是如此
3.群眾效應
當所有人都認為這東西會漲會賺錢的時候
它就真的漲上去了
這就印證了今天的泡沫效應
為什麼房價始終是與來愈高
與當地居住人民的期望背離
由上面三點推論下來
我認為房價始終會在高點
掉下來時
應當是泡沫破了

30 - 再分配


為了社會公平
對財富進行再分配
1.調勞健保比例
2.稅收
3.民眾自發做公益
案例
瑞士提倡全民發錢
最終被否決
因為政府有支出必定要有收入
支出很明顯
但收入呢
兩個地方
1.稅收
2.印鈔票
這兩個都是進行財富重新分配
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是不划算的
我拿1000元出來
最終只收回200元
深入思考台灣的狀況
假設台灣每個人發放消費券2000元
2300萬人 *2000=460億
假設納稅人口為1000萬人
則每個人要多繳4600元
從這簡單的算式得知
就算是最佳解所有人都納稅
每個人還是需要繳納自己收到的消費券金額2000元
才能達成 輸入=輸出
由此得知
發放消費券做財富重新分配的方法
如果沒有針對政府收入的部分做調整
那這就是無利可圖的政策

留言